| 中国能源要闻

昔日明星企业力帆通过重整计划 继续“押宝”换电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

来源:央广网

作者:陈进

时间:2020-11-30 阅读:3301

凤凰涅槃,力帆股份重整计划近期有了实质性进展。11月25日晚间,*ST力帆(力帆股份,601777)发布公告称,第二次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出资人会议全票通过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同时,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等十家全资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也获得通过,这十家全资子公司的管理人将依法向法院提交裁定批准重整计划的申请。值得注意的是,在法院批准前,公司仍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的风险。

今年8月21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受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等十家全资子公司重整案,并于同日指定力帆系企业清算组担任管理人。

根据公告,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等十家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力帆股份”或“公司”)全资子公司重整案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于11月25日上午9时30分以网络会议方式召开。本次债权人会议分别表决通过了力帆股份十家全资子公司的重整计划草案。

昔日明星企业走向重整

创办于1992年的力帆股份曾经是是本土明星企业,力帆摩托更是一代人的经典记忆。而此时的力帆股份却走到了重整的尴尬境地,着实令人唏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重整可以让力帆平稳过度,并保有余力实施转型。相对于破产来说,重整的方式让企业重生是更好的方式。本次破产重整方案如果实施,对于力帆股份,其可以获得诸多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来自基金投资,来自产业资本,也来自原来的债权人变为股东。这些方式都使得力帆构筑了新的利益共同体,为未来开展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报道,早年间,力帆股份的创始人尹明善带领团队生产出国内第一台电启动发动机,进而凭借“制造成本低、产品皮实耐用”的优势从传统的脚踏式发动机市场脱颖而出。凭借发动机的优势,尹明善打造的摩托车帝国在2000年前后初现雏形,跃居“重庆摩帮”三大家族之列,力帆股份也成为国产摩托车行业的龙头企业。

好景不长,近年来,力帆股份摩托车销量持续下滑。以该公司今年10月产销快报举例,传统乘用车本年累计生产1520台,同比减少91.62%;本年销售1288台,同比减少94.16%。新能源汽车本年生产859台,同比减少62.04%;本年销售838台,同比减少65.91%。9月份,该公司传统乘用车销量同比降79.7%,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降81.94%。

此外,力帆股份三季度报显示,今年1到9月总营收26.06亿元,同比下降61.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45亿元,同比下降30.83%。值得注意的是,力帆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好转,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1.27亿元,不仅由负转正,同比也大幅增长118.78%。

将深耕换电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

根据力帆股份此前披露的《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关于重整计划(草案)之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的公告》,管理人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确定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联合体身份成为意向重整投资人。

工商资料显示,两江基金归属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的全资直属企业两江产业集团旗下;吉利迈捷则由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吉行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9%和1%。

盘和林认为,重启地方政府平台入股,一定程度上给力帆股份提供了信用背书,信用背书对此时的力帆股份很重要,这可以让力帆在未来打开融资局面。

对于此次力帆股份引入吉利换电新能源车“基因”,盘和林告诉央广网记者,吉利对于力帆重组的意义可能更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吉利将外包换电电动车平台给力帆,并在售前售后方面和力帆展开深度合作。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方兴未艾,处于风口期,对于力帆来说,急需有一个强风行业来形成突破口。之前力帆将汽车制造厂卖给了理想汽车,而此时理想汽车市值已经逼近340亿美元了。风口的力量会助力力帆走上正轨。

其实,2015年以来,力帆股份就将转型方向押注“换电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10年,关于这种模式的实用性讨论就已出现。分析认为,相较于充电式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焦虑、购车成本高且残值率低等问题,车电分离的模式(即换电新能源汽车)逐渐受到车企青睐。公开报道显示,吉利汽车2017年业已着手布局研发换电新能源模式和技术,在该赛道已经有较深厚的积累。重庆,也是吉利汽车换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中心,并同步向浙江、山东等地区辐射。

日前,力帆股份相关负责人通过媒体公开表示,重整完成后,产业投资人将包括换电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定制、生产、营销、售后管理等能力的标的公司控股权注入上市公司,赋能上市公司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在换电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投资人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重整后上市公司将依托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人的优势,持续深耕换电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

国际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能源资讯推荐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