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能源资讯
来源:氢能汇
时间:2025-03-30
3月26日,《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在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正式发布。
该报告是国内系统权威氢能技术发展路线研究报告,由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进行发布,报告立足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着眼氢能产业未来,提出可行性发展思路和发展建议。
图丨《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发布现场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处于导入阶段,氢能产业链、技术链长,在学科建设、技术攻关和产业示范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相较国际前沿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创新导向性有待加强。
为切实立足我国氢能产业及能源战略发展需要,紧密契合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技术路线图》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指导之下,由中国氢能联盟组织汇集行业200余名专家的智慧共同编制而成。路线图从氢能产业的需求与减排潜力、中国氢能技术现状、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等角度全面审视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据此提出了科学高效的发展建议。
氢能产业现状、需求和减排潜力方面
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氢气总产量约3500万吨/年,其中煤制氢约占60%,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分别约占20%,我国氢气生产需要从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清洁氢生产。具体到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在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到2030年和2060年,中国氢气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700万~4200万吨/年和1亿~1.8亿吨/年,其中可再生氢占比分别达到约8%~15%和75%~90%。
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方面
报告指出,我国已搭建起一批氢能产业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技术链,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并形成了氢能制取与转存技术、氢能存储与输配技术、氢能原料与动力技术的国内外技术等三大技术板块。报告系统梳理并对比了该三大技术板块的国内外技术成熟度情况。报告指出,中国多项氢能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而言,我国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相较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氢能技术发展路径方面
报告结合应用场景、技术成本和未来中国能源转型需求,提出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效益明显,氢能配合柔性可调节终端技术在工业、交通、电力、建筑各场景展开应用,近80%场景较传统技术路径经济性更优的发展目标。
报告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2025~2030年,积极推进电解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加快部署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清洁氢示范应用,积极推进电力系统的燃氢发电技术研发;2030~2035年,推进储运技术进一步降本增效,推动清洁氢在交通、工业和电力领域的商业化应用。2035~2050年,深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用氢格局。2050~2060年,持续提高新兴技术研发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氢对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政策建议方面
报告提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不断增强,技术自主化水平稳步提高,发展氢能产业具备丰富的资源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报告提出四项产业发展建议:
一是持续加大氢能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包括建立和完善氢能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加强氢能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等;
二是加快推进氢能先进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包括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清洁低碳氢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制定并完善氢能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率先行动等;
三是加强氢能产业人才储备,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包括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氢能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巩固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
四是强化氢能国际合作,提升氢能技术、产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包括持续发挥国际氢能技术合作平台的作用、促进氢能人才国际交流与培训等。
随着全球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工作的逐步推进,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内“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能源格局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着深远影响。
《技术路线图》的发布,为我国氢能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可借鉴思路,为中国氢能产业从“技术追赶”转向“战略引领”提供助力,推动氢能深度融入能源变革、产业升级与生态治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来源:中国氢能产业联盟
国际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